扶阳学说及临床应用
李寿田
市中医药学会
一、什么是扶阳派(火神派)
扶阳派(又叫火神派),是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,理论推崇阳气,认为“阳气”在疾病中以及生命过程中占主导地位,临床上强调扶助阳气,以善用附.姜.桂等辛热药物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。
二、火神之祖-郑钦安
郑钦安是四川清末名医,火神派是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,有人把它称为第八大医学流派。以注重阳气,擅用附.姜.桂而著称,具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特点。
代表著作:“火神三书”《医理真传》、《医法圆通》、《伤寒恒论》。
传承人:近代吴佩衡.祝味菊.卢铸之等。现在卢崇汉.吴荣祖等。
完整的理论体系:1.阴阳为纲,判分万病 。2.注重阳气,善用姜附。3.详辩阴证,尤精阴火。4.阴盛阳衰,阳常不足。
系列代表方剂:潜阳丹,潜阳封髓丹,补坎益离丹等。
三、火神派的主要学术思想
1.阴阳为纲 判分万病
“医学一途,不难于用药,而难于识证。亦不难于识证,而难于识阴阳。”郑氏:“认证只分阴阳”“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”称之“阴阳至理。”识阴阳是诊病最重要的课题。
阳虚歌
气乏无神色青白,畏寒肢冷脉细微。
水清纳呆二便利,舌青清黑自汗赢。
阴阳辩诀(七言诀)
2.重视阳气,擅用附子
火神派最重要的学术观点:重视阳气,崇尚扶阳。
1.阳统于阴,阳主阴从。 关键在于阳气,阳为主,阴为从,虽为互根又有主次之分。“阳者阴之根”。有阳则生,无阳则死。
2.肾阳为本,诸阳为根 。 “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”即肾阳 。 “凡人之身皆赖一团真火”“元阳为本,褚阴阳为标” 万物生长靠太阳,百药之长属附子。
3.擅用附子,独树一帜 ,理论上推崇扶阳,遣方上则擅用附,姜,桂,四逆汤等温热药著称“热不过附子”“唯附子不能挽救欲绝之真阳” ” 附子大辛大热,足壮先天之阳”。
附子为热药“立极”之品,用于“补人身立命之至极”的元阳。概为:广用.重用.早用.专用。
用附之验
1.凡“阳虚阴盛”者(7言诀)。
2.面.舌.唇.淡或青.紫者(色)。
3手足.背冷者(手足)。
4.脉微欲绝(脉)。
5.恶寒喜暖者(喜恶)。
6.舌淡青.脉微细。
先用姜.桂.茴 ,从小量开始6-10克, 先从少剂开始1-3剂。
配伍:必佐草.姜 ,重剂加2倍, 并佐蜂蜜100ml ,伍防风.绿豆.黑豆。
验药:纯正炮制好的附子。
先煎:10克以内免先煎,10-15克(30-60分钟),30-45克(60-120分钟)。五原则:辩.渐.伍.验.煎。
3.详辩阴证,尤精阴火
阳证易辩易治,阴证难辩难治,特别是似阳实阴的“阴火”证,更是难辩易误。郑氏对阴证的认识十分全面,对阴火的辨识尤为深刻,独具慧眼,这是他学术思想最精华的部分。“达到登峰造极……实发前人之所未及,乃祖国医学之瑰宝,千古一人而矣”
阴证三候(一)
A.纯阴之证:
B.阴盛格阳 : 1.虚阳上浮(下真寒上假热)
2.虚阳外越(内真寒外假寒)
C.阳脱 : 1.阳虚欲脱(轻)
2.阳气虚脱(中)
3.阳气衰亡(亡阳证重)
阴火之辩(二)
阴盛格阳
1.虚阳外越①身大热
②手足心烧(如焚) (体外热象)
③小便疼数
2.虚阳上浮①目赤肿痛
②唇舌肿烂 (五官火形)
③咽痛而咳
④耳痛耳鸣
阴火之辩 ( 二)
阴盛格阳
1 .虚阳外越①身大热 ②手足心烧 (如焚) (体外热象)
③小便疼数
2 .虚阳上浮①目赤肿痛 ②唇舌肿烂 (五官火形)
③咽痛而咳 ④耳痛耳鸣
阴火之辩 (三)
1 .紧抓7言诀 (神色舌脉肢恶便)
2 .患者多慢病 .重病 .年老 .体弱
3 .诸病无效 , 清解养阴反剧
4 .“人皆不识 , 认体阳证 , 误投寒药 , 死者多矣”
4 .阴盛阳衰 阳常不足
阴盛阳衰是对群体发病趋势的认识 , 即阴证多发 , 阳证少见 , 阳常不足 , 可以说是火神派对人群发病的病势观。这是决定其强调扶阳 , 擅用附子的前提条件。
郑钦安学术思想总结
1 . 阴阳为纲 判分万病 (诊病思维或辩证方 法) 。
2 . 注重阳气 擅用姜附 (学术特点也是核心内 容)
3 . 详辩阴证 尤精阴火 (辩证精华) 。
4 . 阴盛阳衰 阳常不足 (病势观) 。
扶阳概括为三句话
辩阴阳 , 重阳气 , 用热药。
不读张仲景 , 辩证无要领;
不读郑钦安 , 阴阳不过关。
推荐书籍
《医理真传》 《医法圆通》 《伤寒恒论》 郑钦安
《中医火神派探讨》 张存梯
《扶阳学讲义》 傅文录
《扶阳论壇》 1 — 7 卢崇汉 .刘力红
四、 扶阳学说在各科的应用
1 .蒲辅周治疗高热不退
蒲老曾治一长期周期性高烧的患者 , 不是只看到高热这个现象 、 单纯盲 目地去退烧 , 而是对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病史 , 作全面具体分析 , 根据 阴阳转化 , 矛盾法则作出判断 , 认为寒湿化热是主要矛盾。结合长夏季节 , 先予清热利湿 , 发热减退 、 体温渐降; 立秋以后 , 脉证分析 , 寒湿郁伏升为主要矛盾 , 而蕴热已减 , 转为次要矛盾 , 遂以散寒除湿为主 , 兼清蕴热为辅而告痊愈。
2 .挽危笃当随机应变 (大叶性肺炎治案)
危急重证 , 变化多端 , 理应细审明察 , 随机应变 。 万不可谨守始证 , 禁固于一 法一方之中。
如一例"大叶性肺炎"引起"休克"的患者 , 住药医师只看到病邪的一面 , 一 味的" 宣散" 、 "清热" , 结果 , 病势越来越重。
即请李老会诊 , 只见患者面色苍白 , 神疲乏力 , 大汗淋漓 , 呼吸短促 , 四肢厥 逆 , 脉象微弱 。 李老认为是过用汗法 , 加之正不胜邪 , 导致虚脱虽肺邪涌盛 , 然回阳
救脱为急 , 不能因虑"肺炎" , 而不敢运用温热之品。
果然 , 用参附姜味等药 , 服一剂后 , 脉出汗止 , "休克"纠正 。 待挽回 危局 , 仍见肺经症状较重 。 咳喘 , 胸痛 , 咯痰如铁锈色 , 舌暗红苔白腻略 黄 , 且不大便已八天 。 肺与大肠相表里 , 故用"釜底抽薪"法 , 使腑气通畅, 则肺气得降 , 邪热得泄 。 用桑杏芳黄汤合千金苇茎汤加芒硝 、 鱼腥草 、 双 花 , 以清肺化痰 , 通腑泻热 。 药后肺经病证明显消退 , 又治疗10余日 , 痊 愈出院。
此病当虚脱纠正后 , 则宜祛邪为主 , 而不因体弱而怯用硝黄 , 贻误病机 。 故虽同一患者 , 同一疾病 , 却始补后攻 , 先热后寒 , 治法迥异 , 而收 效均捷 。 足见李老辨证之精细 , 不以开始之"炎证"而禁锢思想 , 以后又不以 用参附见效 , 而怯用苦寒 。 可知 , 治疗急证 , 关键在于明辨病之机转。
3 .寒饮阻肺案( COPD 治案)
侯某 , 女 , 58岁 。 2010年11月11日初诊。
主诉: 患咳痰喘20多年 , 加重3年。
初诊: 患慢性气管炎20多年 , 近3年 , 每逢天冷 , 咳嗽加剧 , 动则气短 , 面色晦暗 , 口唇发绀 , 舌质紫暗发黑 , 脉沉微 。 自觉怕冷 , 四肢不温 , 自汗 、 少痰 、 口干 。 体弱 而瘦 , 桶状胸 , 肋间增宽上提 , 三凹证 , 叩诊呈过清音 , 呼吸音粗糙 , 可闻及痰鸣音 及哮鸣音 , 心音遥远 , 心率快96次/分 , 律齐。
处方1: 麻黄8克 、 细辛8克 、 淡附子12克 、 肉桂15克 、 五味子10克 、 干姜 10克 、 赤芍15克 、 生甘草10克 、 红参10克 (另炖) 、 杏仁10克 、 苏子10 克 。 7剂 , 水煎服 , 每日3次。
处方2: 背穴贴药 , 肺俞 (双) 心俞 (双) 膈俞 (双) 。
复诊: 服上药7剂后 , 咳止 , 气短消失 , 连服12剂 , 诸症消失 , 面色渐红, 舌唇青紫色渐退 , 纳寐渐好 。 又以益肾固本丸1个月 , 以固疗效。
按语: 肺胀 (慢阻肺) , 属于中医痰饮病范畴 , 其本质为肺肾阳虚 , 现代 医学也认为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有关 , 因此治疗大法 , 应以補肾扶阳为 主 , 只有肾充阳旺 , 摄纳有序 , 才能饮化痰消 , 无扰肺之宣肃 , 则咳喘自 消。
4 .黏连性肠梗阻
于XX , 男 , 40岁 , 农民 , 1979年6月初诊。
主诉: 腹痛不大便3天。
初诊: 患者3天前因吃 “荞麦饸烙” , 着凉后腹胀痛 , 不大便 , 不矢气 , 腹胀不减 , 疼痛剧烈 , 不欲饮食 , 食入即吐 。 入院后诊为 “黏连性肠梗阻”欲手术治疗 , 患者不 同意 , 曾因肠梗阻做过一次手术。患者身体瘦弱 , 面色萎黄 , 面滞 , 两眼微陷 , 目光无彩 , 少气无力 , 舌质淡苔厚腻, 燥裂少津 , 口臭 , 语言低微 , 脉沉无力。辩证: 患者身体瘦弱 , 脾胃虚寒 , 加之饮食不节 , 外感寒冷 , 导致食结停滞胃肠 , 气 机不畅 , 阻塞不通 , 属正虚邪实 , 寒湿内结 。 如只通下 , 则阳气不运 , 结滞不行 , 所 以前期先用 “承气”未效 。 故当温通 , 因寒内结 , 非温不能祛其寒 , 非通不能消其积 并重用行气之品 , 使气机得行 , 气行则血行 , 再加通润活血之品 , 以增水行舟 , 如此阳气得复 , 气血运转 , 则结滞方可疏通。
治法: 温通润下 , 行气活血。
方药: 大黄附子汤合复方承气汤加减 。 处方: 大黄15克 、 江附子 (先煎) 15克 、 芒硝 30克 、 枳壳25克 、 厚朴30克 、 莱菔子30克 、 煨木香15克 、 桃仁15克 、 赤芍20克 、 当 归30克 、 蓖麻油 (另服) 100ml 。 2剂水煎服每日3次。
复诊: 服一剂 ( 2煎) , 六小时后 , 病证如故 。 又服第二剂 , 第一剂煎2小时后 , 腹胀 加剧 。 随即矢气 , 大便黑色粪块夹水数次 , 又服二煎 , 一夜大便七 , 八次 , 便粪块夹 水及稀便数盆 , 腹始觉柔软 , 诸证悉除 。随诊20年 , 再未复发。
5 .股骨头坏死病例摘要
郝某某 , 男 , 46岁 。 2017年7月10日 。 初诊主诉: 双侧大腿根部疼痛 , 活动受限1年 多。
初诊; 经市广厦医院 X 线拍片 , 确诊为"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"经用消炎 , 止痛药治 疗后无效 现患者面色黧黑无光 , 舌淡苔白腻 , 精神萎靡 , 目光昏暗 , 唉声叹气 , 失眠 抑郁 , 纳呆 , 身体瘦弱 , 走路瘸拐 , 脉沉弱无力。
辩证论治辩证: 阳虚气弱 , 血虚寒凝 , 脉络不通。
治法: 扶阳益气 , 活血补肾 , 温经通络。
方药: 四逆汤 , 理中汤合当归四逆汤与桃红四物汤交替使用。
处方一: 江附子8克 、 桂枝15克 、 干姜10克 、 党参15克 、 焦白术15克 、 白茯苓10克、 全当归15克 、 赤芍药15克 、 细辛6克 、 大红枣20克生黄芪20克 、 炙甘草10克 , 7剂,水煎服日三次 , 第四煎热敷双侧股骨头1小时。
处方二: 江附子10克 、 肉桂10克 、 干姜10克 、 全当归15克 、 赤芍药15克 、 桃仁 (捣 泥) 10克 、 红花10克 、 黄芪20克 、 川芎15克 、 细辛8克 、 鹿角胶 (烊化) 10克 、 炙 甘草10克 7剂水煎服 , 日三次 , 第四煎渗于毛布上热敷双侧股骨头部1小时。2018年8月5日复诊 , 治疗1年后 , 双侧大腿根部疼痛酸困诸症均已消失 , 已能健步行走同以前 。 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, 食欲睡眠正常 , 脸色红润有光泽 , 舌质转红 , 苔薄白脉平缓有力 。 去原检查医院 , X 线拍片: 双侧股骨头形态如常 , 股骨头下见多个斑 片低密度影 , 周围见线条状硬化缘 , 较1年前显著好转 。 后又间断性服中药饮片 , 成 药 , 以扶阳益气 , 补肾活血为主 , 又服半年药 , 至今未发 。 (2019 .8 . 12)
6 .尿失禁案
乔某 , 男 , 18岁 。 2011年10月18日初诊 。 主诉: 尿失禁1年多。
初诊: 患者自诉很难控制小便 , 尤其夜间 , 一有尿意马上起床 , 否则就尿床了 , 每 晚2~3次 。 白天每小时小便1次 , 大约1年多了 , 患者甚为苦恼 。 诊见身体较瘦 , 面 色㿠白 , 精神不振 , 反应迟钝 , 说话不利索 。 舌淡苔白 , 脉细弱。
诊为: 尿失禁。辨证属肾元亏虚 , 不能固摄 。 治以回阳补肾 , 填精缩泉 。 方用: 四逆汤合缩泉丸、 补肾四味加减。
处方: 附子12g , 肉桂10g , 干姜10g , 生山药30g , 益智仁15g , 乌药10g , 山茱 萸30g , 补骨脂15g , 菟丝子15g , 枸杞子15g , 淫羊藿 (仙灵脾) 15g 。 7剂 , 水煎服 , 1 日3次。
复诊: 服上药7剂后 , 基本可以控制小便 , 再未尿床 。 白天可以2~3小时小 便1次 。 全身状况 、 精神面貌亦明显改善 。 又以前方7剂固后。
按语: 遗尿的治疗重在补肾调脾 , 使元气充足 , 脾气旺盛 , 则可统摄尿液。同时 , 让其父母勿打骂 , 多鼓励 , 以消除其自卑心 , 增强自信心。
7 .带状疤疹后遗症案
尚某 , 女 , 61岁 。 2010年11月15日初诊 。 主诉: 带状疱疹后疼痛2个月不已。 初诊: 2个月前胸胁部患带状疱疹 , 经治疗皮疹已愈 , 但疼痛不止 , 以夜间为 甚 , 有时疼痛难忍 , 痛哭流涕 。 患糖尿病 、 高血压 、 冠心病十余年 。 诊见体质 较差 , 精神不振 , 胸胁部皮疹已愈 , 残留数个点状黑斑 , 自诉皮疹瘙痒难忍 , 伴气短乏力 , 头晕胸闷 , 面色黯滞 。 舌质暗红 , 脉沉伏 。 血压173/ 118mmHg . 诊为: 带状疱疹后遗症 。 辨证属本虚标实 , 阳虚寒凝 。 治以温阳散寒 , 祛瘀止 痛 。 方用: 麻附细辛汤加味。
处方: 麻黄10g , 附子12g , 细辛10g , 香附10g , 桂枝15g , 防风15g , 赤芍15g , 天麻10g , 炒延胡索10g , 生甘草10g 。 7剂 , 水煎服。
复诊: 服上药后 , 疼痛 、 瘙痒消失 , 2个月的苦痛 , 终于解除 。 为巩固疗效 , 又以原 方去生甘草 , 7剂。
按语: 带状疱疹后遗症 , 主要是疼痛 , 夜间为甚 , 严重者数月不愈 。 笔者用温经散 寒止痛的麻附细辛汤加香附 、 天麻 , 治愈很多例 。 在急性期 , 先用梅花针点刺 , 再 用火罐 , 后涂中药 , 能马上见效 , 且不会留有后遗症。
8 .尿道综合症
李某 , 女 , 56岁。小便尿频 、 尿急 、 尿痛30余年 。 反复发作 , 受冷或劳累加剧 。 经泌尿系检查 , 未 见器质改变 , 尿检无异常 。 用各种抗生素及中药无效 。 经常易感冒 , 平素畏寒喜 暖 , 背部发冷 , 喜热饮 , 有时夜间手足心发热 , 舌暗淡而胖 , 苔白 , 脉沉 。 每次 发病 , 用此方即愈。
组方: 黄芪30g , 当归25g , 附子12g , 龟甲15g , 黄柏10g , 砂仁10g , 滑石8g,生甘草15g。
用法: 水煎服 , 一 日3次 , 连服5日。
主治: 女性尿道综合征
治验: 女性尿道综合征是指有尿频 、 尿急 、 尿痛 , 伴少腹部胀满及耻骨部不适等 。 但 泌尿系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, 尿检无白细胞 、 脓细胞或偶见少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的 一组非特异性症候群 。 该病常见于中老年女性 , 特别在受冷着凉或劳累后加剧 。 一般 医生常按泌尿系感染治疗 , 因无炎症 , 用抗菌药或清热利湿药效果不显。
本类病证属中医淋证范畴 , 多见于年老体弱之妇女 。 因其阳气不足 , 阴血亏虚 , 加之受凉劳累则诱发 。 因此 , 当须益气温阳养血以固本 , 兼以渗湿通淋以治标 。 笔者通过多年总结 , 自拟"益元煎" , 治疗本证无不见效